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胡歌与《朗读者》的新闻,从小就喜欢胡歌的我很自然点了进去,节目中胡歌朗读的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哈姆雷特》中的经典独白。这一期节目的主题是“生命”,胡歌对这个分量极重的词显然有着他独到的注释。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在2006年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变了胡歌的一生。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自己喜欢上了这档节目,主持人董卿——一位极具有书香气质的女性,前几年因《诗词大会》而名声大噪,也是被余叔叔称作“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人”。
我从小就很喜欢朗读,特别是经典文章。如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和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每每读到都会有极大的情感共鸣。现在对这个节目的喜爱也是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把第二季的前四期都看完了。相比朗读,我更喜欢的是每个人身后的故事。
之前无意中看到一个关于成都85后自由摄影师的报道,她在2013年发起《私人物品》拍摄项目,要求参加者裸体出镜,唯一的伴随物,是对他们有重要意义的一件物品。拍摄的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她在报道中说到“每个人都是一座冰山,平时给别人看到的是冰山一角,通过这个项目,我幸运地看到了冰山下面的部分。用裸体摄影的方式不是为了博人眼球。因为我觉得穿的衣服,戴的眼镜,都是一种伪装,卸掉这些东西以后才是最真实的自己。我是不拍脸的,在去掉脸的情况下,我们的身体都是差不多,然后通过你带的物品和故事,区别出每个人的与众不同。”这段话对我影响很深,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过去的人物和事件成就了现在的自己,这些让我们变得独一无二,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有勇气从这些人物和事件中抽离出来,去看见真实的自己。
《朗读者》对于我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故事,展现出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更精彩,也更吸引我。引用新浪评论的一段话: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是传播文化的又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而节目中朗读嘉宾分享各自的动人故事,带给观众文学、文字以外的享受及思考,则让这股“清流”更加透彻、明亮。正是这一环节的呈现及作用,使得原本能打八十分的《朗读者》,可以打上九十分,甚至更高。
我也一直在思考,阅读于我的意义何在。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那天,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读书其实没有什么用》的文章。我当时看完后感触很深,随即转发在微信朋友圈,很多朋友点赞和评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武大师兄的评论,他说“碗本身是没有用的,碗形成的空间才是有用的。书也一样,给你托起的‘无限空间’一定会有用”。是呀,如果非要说读书有什么用,那就是不以“有用”去衡量这世间的一切。博览群书不只是让我们变得夸夸其谈,变得迷人,关键在于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脱离低级趣味,学会倾听与沉默,做到在世俗中圆通而不至于被污染。我相信,一个善良、可爱、睿智、博学的人,从来都不会过得多么差。想清楚了这一点,我突然明白阅读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
此时此刻,已然完成硕士答辩即将结束自己近二十年求学生涯的我,坐在图书馆写下这些话,写给未来的自己。不寄希望于自己有个有趣的灵魂,只是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像现在一样,不让书和书桌落上灰罢了。
最后,借用《朗读者》的开篇词结束这篇文章,望与诸君共勉!
朗读需要什么呢?朗读需要好天气?或者不需要;朗读需要安静吗?或者不需要;朗读需要一本名著?或者不需要;朗读需要阅历?或者不需要;朗读需要掌声?或者不需要;朗读需要陪伴?或者不需要;朗读需要光?或者不要;朗读需要理由?或者不要。
2019年5月16日于武大图书馆
邓海生 2013年博昊学子,2019年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就职于中建国际投资(中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