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马拉松,爱上一座城。
一个跑完全马的选手告诉我,他喜欢用跑马拉松的方式去感受一座城市。我想,那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42.195公里,从拥有100多年历史的中山大道,到60年前通车的长江大桥,再到去年底建成开放的世界级绿道——东湖绿道。老汉口沉淀下来的那份人情烟火味,楚河汉街不动声色的陈说,东湖绿道迎面扑来的风,一场马拉松浓缩了一个城市一百多年的剪影。
他说,武汉人很热情,真的很热情。我笑着想,他大概也没有听过武汉话吧。他和我聊他是怎样被带上马拉松这样一条“不归路”,他跑过的城市,他将要去跑的马拉松。我想,真好,汉马让我遇见这些心中有光的人。
汉马结束的第二天大早去跑步时,看见穿着黄跑服的爷爷。他说,我和你一起跑吧,你可以当我的兔子,两个人跑着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笑着告诉他,我也是汉马的志愿者,问他感觉怎么样——他喜欢昨天的汉马,雨水和汗水混合在一起,连喷洒都用不上了。他说:“开始的三公里太挤了,最后才放我们跑,我很害怕赶不上就关门,就一鼓作气跑到了终点(健康跑),都没在风景好的地方拍照。”我被他的认真逗笑,他说,“你们年轻人啊,就应该多跑跑。”我想,真好,汉马让走过六七十年路的人以另一种方式重温了年轻。
你知道的,一场完整的比赛,从开始之前到结束之后,早有人在马不停蹄地准备,而我能看到的,永远只是冰山一角——工作人员凌晨两点的朋友圈,宣告秀场就绪;室友凌晨三点的打卡,坐上前往服务区的大巴;还有很多人,从天黑到天亮,不眠不休。我想,我大概是最不称职的志愿者了吧,跟在老师后面,看他忙上忙下,各种调度、协调、奔波,我也就只能随时待命了。听他念叨汉马的零碎,看他和超有原则的兵哥哥协调,带着媒体记者通关,找个地方改稿子细节总是令人动容的,从媒体记者的水、雨衣的调配,提醒每一位媒体记者摆渡车的位置,到维持整个媒体区的秩序,无微不至。我想,这些人多重要啊,切身的体验化成文字、语言、图像、视频。比赛前的预热,冲刺的前几秒,后续的报道——多少人通过他们的记录,去定义2017年的汉马。也幸而,很多美好的镜头被他们定格而传播——一扇窗,一双眼,看见什么,选择什么,一念之间,全凭本心。
一直以为志愿者做的是服务他人的工作。可是,这个世界上,事情本来就是一环扣一环的。就像爱因斯坦真诚地写道:“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劳动(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不变的从来都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所以呀,真好,你幸运的分在某一个齿轮上,不管事大事小,不要掉链子就好。
很久都没有看过热闹了,也很久都没有坐下来好好梳理情绪。跑步会上瘾,当志愿者也会。一步一步便跑过了42.195公里,穿梭了老江城的百年,感慨万千;一笑一挥手,一声尖叫,一句加油,便体会到了这个地方人的热情。我们似乎都在寻找,不同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在工作之外,寻找另一种连接的方式,认知世界和同类。完成一次跑步,实现了对自己身份的肯定;做完一次志愿服务,又填补了一点自己的无知与浅薄——在这里,在武汉,在汉马——也会吐槽淋了两天的雨,透过车窗,却愈发怀念那天被雨洗过的街道,在雨中涌动的黄色人潮。
就像武汉的热干面,一边嫌弃芝麻酱口味重,可是隔不久还是会怀念它的味道,再去吃一次。难怪有人说:“武汉啊,是一座你骂着骂着就会爱上的城市。”一次马拉松,一场雨,似乎是故意的,把城市洗得更干净,去迎接这一天因为热爱奔跑而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只是跑步,put the past behind you before you can move on。就像那个老爹爹跑步的时候问我:“你们用不用微信呀,我加你微信吧,我们就聊一聊跑步。”“哈哈,好哇!”我说,只是跑着跑着我们便各自回家了。
[作者/晏凡雨,武汉大学2015级口腔医学院的学生,勇于尝试,相信奇迹,心怀美好,是我对自己的定义。喜欢在实践中思考精进,喜欢在运动中放飞自我](转载此文请与作者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