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入选楚才学院,后期又入选了卓越主体计划,我在本科阶段就同时拥有了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初期的我对科研几乎一无所知,我的学术导师周老师为了开拓我的视野,在大二上就带着我参加营销领域的顶级会议JMS峰会,那次经历极大震撼了我,让我萌生了想在这个领域深造的渴望。后期我也在科研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参与一项国家教育部项目,主持一项省级大创、一项校级科研立项,协助武大教授校译英文教材《广告与整合营销传播》,同时申得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学术期刊,另有文章入围湖北省工行杯经济学术会议等等。
后来去了武大游学,老师们也很关心照顾我,对我和本校的学生一视同仁,不仅愿意带着我参加组会,为我写推荐信,在我迷茫时候陪我打电话,甚至在我保研后还主动提出可以为我推荐导师,至今想起仍觉得十分感动。能够顺利加入博昊大家庭,要感谢我的辅导员,当初有项材料迟迟没有寄到,眼看截止日期逼近,我本来已经打算放弃了,但辅导员坚持劝说我先交上已有材料,表示等缺的材料到了会为我再补交上,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预推免时候,我从武汉到广州到南京,再从南京到武汉到上海,光是路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数额,是博昊的帮助为我提供了经济后盾,让我可以后顾无忧地去努力。
一路走来,我有道不尽的感谢要讲,在你我的生命中,对我们施以援手的、温暖过我们的人太多太多了。感恩,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千万不要觉得别人帮助你是理所当然的,这份情谊需要得到尊重和珍惜。此外,爱和善需要传承和循环,我们也应该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人,去相互扶持。
5
湖北大学楚才学院师生表彰大会颁奖仪式
当初余阿姨找我做分享时,我是惶恐的,我说“阿姨,优秀的人太多了,我怕我不够格”,这绝不是客套话,我离自己内心所定义的优秀,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不久朋友圈刷屏了一篇文章,叫做《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其实普通高校同样存在这样的僵局。在古典教育中,教育的最重要功能是“认识自己”,但在现代社会,教育被赋予了“改变命运”的使命。在我们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里,用教育实现阶层跃升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思维,在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身上所背负的这种期望更是沉重。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遍化,学历在持续贬值,为了争抢资源,不落后于他人,大家不得不尽可能地去填满自己的简历,爱好、新奇的点子、想尝试的事大部分都要为此让步。学生们不敢冒风险,不敢去尝试,因为害怕一旦失败就会出局,这其实是非常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展的,无信念、无热爱的机械化路径,很可能会导致“可能很成功,但根本没成长,也不知道要做什么”的虚无。
我们脚踏的大地,好像有无数个纵横交织的尺子,跨出的每一步每一方面都能找到一个被标度的位置。优秀被标准化为一系列指标,但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可能很成功,但根本没成长”,创新精神也可能荡然无存。有人可能会为了绩点,放弃高价值课程的学习,转而修读一些打分高的“水课”;有人可能为了堆砌履历,放弃探索未知的活动;有人可能为了稳妥,放弃萌生出的创业灵感。我稍微幸运些,在充实履历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好奇心,觉得spss实用,就跑去和心理学专业的同学一起修读了这门课。去武大游学时候,已然到了保研竞争的白热阶段,因为觉得管理信息系统有价值,哪怕出了名的打分低,我还是坚持选了这门课。但纵使如此,在疲惫的竞争中,偶然听到湖大本科创业的朋友,已凭着积累下的资源在武汉买了房子,我开始怀疑自我;当看到武大认识的同学,为自己热爱的音乐事业开工作室,并拿到了人生的第一笔投资,我羡慕的不得了;当跳出竞争只专心阅读的同学,最后考上了通过保研达不到的名校,我陷入了沉思。这些顶着外界压力,愿意冒险追随本心,能够沉下来的人,实在令我敬佩不已。
湖北大学志愿者协会部门合照
于是我渐渐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是优秀,也渐渐有了一个模糊的感知。在我看来,不是要被鲜明量化的才是优秀,优秀应该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优秀是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明确自己人生价值的笃定和使命感,是与蔓延的欲望和懒惰等劣根性的不断斗争,是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是大胆去尝试和无畏失败的勇敢。当然,我也知道,强大的内心力量并不易得,所以或许我们都应该学习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的理念,留一些时间慢下来,多做些阅读这种不紧急却重要的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最后,愿你我都心里有梦,眼里有光,不被世俗所限制,无畏失意和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