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小学一年级数学不及格,到名字出现在年级一等奖的名单里。其实具体发生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小姑娘真切的心情变化,十几年过去,她都记不太清了。只知道去田野里的次数越来越少,家里的奖状越来越多。在奖状贴满一面墙的那一年,小姑娘被送到了武汉读书。
从乡野的泥土到城市的不息车流中,最开始小姑娘是不太适应的。在林立的高楼中,小姑娘也曾仰望星空,怀念着窗前的萤火虫。好在当时还小,新的事物接受比较顺畅。在学校里,五六年级的女孩儿们跳着皮筋儿就能玩到一起去。小姑娘在新的学校里也交到了一些好朋友,有的现在都还保持着联系。
再后来,小升初的时候,小姑娘被分配到了一所不被大家看好的初中,前两年成绩还比较稳,结果第三年开始跳水,但最后中考还是有惊无险考进了省重点。高中的时候,因为中考分数一般,小姑娘被分到了平行班,从年级两三百名一路跌跌撞撞到高考六十多名,也有幸来到了珞珈山。有时候小姑娘和朋友聊起自己的成长或是教育经历,经常被问到“你这一路都是在打怪么?”的确,好像一步一个脚印,小姑娘确实是在走上坡路。
高考前,小姑娘的目的非常简单明了——考一个好大学。但上大学,没有人告诉她,专业要怎么选,她要怎么度过这四年。知乎上的建议看了很多,好像真在这个环境里了,遇事如何思考和处理,小姑娘大都还是自己的本能反应。在懵懂与好奇中,小姑娘开始了她四年的摸索与成长。
大一入学时,因为高中时有幸尝试团学社的管理与组织,小姑娘便想挑战自己,参加到了许多活动中。但那时的自己不知轻重,一口气加入了五六个部门,学业和活动失了节奏,大半学期都在熬着大夜赶“青春导航”的材料,和另外两个活动负责人在湖滨小黑屋的通宵场景仍历历在目。以致于上课状态不佳,困倦疲惫是常有的事,老师讲的知识听不进去、听不懂,临近期末的工图课下课后,小姑娘在教室最后一排担心挂科不住抹眼泪到失声痛哭,好朋友来接她的时候关上了教室的门,让她情绪慢慢平复。
参加武汉大学第八届“青春导航”志愿服务活动
校决赛(前排左五)
后来,虽然小姑娘没有挂科,但成绩也惨淡的很。若要问,小姑娘后悔吗?
她是不后悔的。
这一年的挑战里,小姑娘和小伙伴们办的活动对同学们切实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为他人带去了温暖与小确幸,同时也锻炼了她多方面协调处理事务的能力,她和一起并肩作战的队友成为了好朋友,何尝不是收获颇丰呢。
大二的时候,院里一些学长学姐都去了清华、北大等高校继续读研,小姑娘内心虽然非常羡慕,但也知道自己还差得远。当时对保研也没有很多认识,只是想着向优秀的人学习,循序渐进就好。于是,在加入的组织换届之际,在权衡了自己的兴趣和学业之后,对于校级院级组织,小姑娘都没有留任,而是选择了年级的组织部门——在这里,四年始终如一,和可爱的辅导员与朋友们一起愉快学习工作与玩耍,她感觉,自己非常幸运。
也是这一学年,面临着小专业的选择路口,小姑娘才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要对后面三年负责任了。水利作为工科,小姑娘总对自己不自信。担心自己学不好那么多力学,那么多复杂的专业课,于是在水文和水电里纠结了许久。最后是什么让小姑娘下定决心选水电了呢?——应该也是她内心想挑战自己的蠢蠢欲动吧。
汪国真说:“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应该风雨兼程。”
在水电的专业学习路上,谈不上风雨兼程,而是应尽自己作为水利人、学生应尽的义务与使命。小姑娘也渐渐找到了自己对学科的兴趣,特别是建筑材料这门课后,她好像再次体会到了学习应有的状态。于是大二学年成绩比大一有了很大的提升,也慢慢跻入了专业前五。在兴趣的驱使下,携着勇气向前,小姑娘第一次尝试了参加团队性质的学科竞赛,并幸运地通过了选拔。
在建筑材料实验室和水泥混凝土打交道的那段时间,每天走出实验室的午后与傍晚的路上,穿着水泥浆点缀的衣服和队友们一起讨论粗石、细沙、水泥减水剂配比的小姑娘和队友们,笑着闹着,那些都是她心底何其闪闪发光的回忆呀。七月下旬,正是热得发烫的季节,她和小伙伴们踏上了去往哈尔滨参加国赛的道路,那次专业比赛,是小姑娘在大学以来第一次获国家级奖项。
现在想来——大二下学期的暑假应该是小姑娘大学轨迹的转折点,虽然晚了一点,决定性的三年已然过了两年,但幸运的是,还不算太迟。回头看那个时候,好像印证了她从前在书上看过的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而后是现在。”
于是在大三新学年开始,结合自己前两年的成绩后,小姑娘参考上一届优秀学长学姐的经历,以清华水利为目标激励自己,认真规划了大三学年的学习、科研与竞赛。好在之前有一些在实验室、竞赛与活动的经历,所以,怀着对科研的进一步尝试的心态,她勇敢地联系了老师,定下了研究内容与目标,以期能进一步锻炼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
手账里写下的大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