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昊韵 巴蜀风 珞珈情
我爱四川,那里的土壤淳朴厚重,那里的语言难分平上,那里的美食令人眼馋,那里的故事令人神往。
我爱武大,爱那千树万树争相绽放的雪樱,爱那古色古香、古风横溢的建筑,也爱那“落英缤纷、我的灵魂”的韵律。
我爱博昊,是她用甘霖浇灌了我久旱的昨天,是她让本应该为学费而焦灼头疼的我们能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她那筑梦的基,垒起了我们逐梦的路。
打2012年起,这四川的娃便邂逅了珞珈,看了三年樱花,知识装了一腹,见识也长了不少,唯有不变的,就是还未曾褪去浓浓的川味,还有那根深蒂固、几度萦怀的乡情。无辣不欢的我还会在吃热干面的时候会“狠狠地”往碗里添好几勺辣椒;偶尔走过一家五粮液的专卖店的时候一股亲切感会油然而起,真想进去瞧一瞧,看一看(五粮液跟我都产自家乡宜宾);当行经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候看着滚滚长江水会想着,这些水当中有多少就是从自己家流过来的(宜宾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是长江上游的第一个城市)。在一望无垠,碧野千里的江汉平原的一个角落,沉浸在大学学术的海洋中的我,会时常想念那个也许并不多么富饶,但却载着我满满回忆的地方,也一直在鞭策着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真正学有所成,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有所创造,有所建树的时候,我还会回到那个地方,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还有激情去给那片土壤带去一点点改变。
来到珞珈,也是从一开始的“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到逐渐地爱上这个古朴沧桑与现代气息并存的地方,从浅浅到深沉。珞珈一词,听说很早之前本作“罗家”,后来经过历时间的演替和文人墨客的润饰,成为了现在的带着淡淡诗情的两个字,确实也恰如其分。但是正是因为喜欢这个地方,也因为“罗”姓正和我的母姓相同,我更倾向于她那个古老朴实的名字,我把这里当做我的半个家,像花园一样的家。三月,花影绰约,妖娆撩人,如繁星皓月,浅缀珞珈,静静的脚步,清浅的心路都迷醉在那耳鬓边的樱花和沁人的芬芳。四月,落英缤纷,绚烂如斯,碎碎的阳光洒落在七瑾流年上,斑驳陆离,洒落一地希冀,寂静欢喜。喜欢这樱,和这育樱育人的壤,等自己毕业了,拿起大学里拍摄的那些老旧默片,还会痴痴地想起那年花开的季节里,如醉人生,锦绣年华,还会忆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趣味良多,还会怀念老武大,那樱丛,那花廊、那冬雪、那寒梅、那樱顶,那老斋舍,那半山庐,那情人坡,那梅操电影,那名嘴讲座……一年,两年,三年,樱开依旧,谁又舍得在这美丽的季节美丽的环境当中虚度光阴、兀兀穷年呢。
博者,广也;昊者,大也,当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去形容一份爱意的时候,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觉得沉甸甸的。以前没有听说过博昊,但是庆幸的是在人生最无助的时候能与她不期而遇,不是擦肩而过,而是用无私的爱意来分担我奔劳的家庭沉重的担子。本是陌生,爱切似亲,心中便有了第三份爱的情感在萌芽。第一次读到臧克家的《老马》,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生命当中最感激的一个人——我的父亲,“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不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么,为了抚养三个孩子上学,三百六十天如一日都是在跟扁担,锄头,砖头,混凝土打交道,经历过无数的凄风苦雨,熬过不知多少的日日月月。
我家姐弟仨学习都比较勤勉,我自己初高中的时候读书都是靠着在班上数一数二的学习成绩获得奖学金,基本上没有用家里多少钱,可是,越到后来,姐姐上大学了,我也上大学了,妹妹也上大学了,父母含辛茹苦一辈子,本应该看到了自己努力的价值的时候,却不得不为以三倍叠加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犯愁了。于是他们不顾一切在卖力工作,只为我们顺利完成大学,而从来不会为自己考虑。有一次,我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到“听说,一个孝顺的孩子挣钱的速度一定会大于父母衰老的速度。”
于是乎,我要拼了命地奔跑,拼命读书,父亲,他已经,头顶荒凉了,脊檩也萧索了,臂腕也枯涩了。于是乎,在学校里面,除了发奋图强,坚守学习阵地之外,我也会在周末的时间里在学校勤工俭学,同时还在学校外面帮别人补课来补贴生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久旱甘霖,正逢博昊,是她给了我前所未有的面向人生和未来的挑战的勇气,因为责任,所以我比别人更加努力,因为感恩,我比别人更加理解博昊(有时候觉得这应该是一个褒义十足的形容词)。博昊,成为了我第三个可以依托的港湾,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心无旁骛地披荆斩棘,开辟属于我自己更加辉煌的明天。
因为爱家,所以我想要把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改造得更有能量,然后用他们来把家乡改造得更加美好;因为爱校,所以我不愿辜负这大好青春和美丽风景,希望用自己的汗水去浇灌这育樱的土壤;因为爱博昊,所以我希望让自己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感染这个世界,在自己有足够能量的时候让博昊之大爱薪火相传。
作者/连旭 2012年9月荣录武汉大学就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GIS专业。在校期间学习勤奋刻苦,成绩出类拔萃,大二时在校拿过国家奖学金,大三拿过国家励志奖学金。大二时参与过“GIS发展与隐私权泄露问题的探究”的科研课题以及相关的暑期实践并顺利完成,大三参与“高光谱遥感影像稀疏表示分类”国家级创新项目,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