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博昊结缘
与博昊的相识,真属于巧合:当时我还在土木与力学学院力学系,因为陪同学去辅导员那里汇报工作,无意中谈起自己高三暑假的打工经历,老师于是建议我申请这项奖学金。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我,整个暑假都在筹集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早上教武胜路新华书店旁一个初三学生三个多小时的英语,三个小时一共25元;周六,周日晚上教一个比我低一届的高三学生物理和英语,高三物理不好教,其实教他两个小时我要备3个小时的课,就这样他们家给我100元后我教了六次还要我教。每次上课我都很认真细致地讲解学习方法,讲得很投入,声嘶力竭了。因为都是邻居介绍的客户,受了委屈我也不能说什么,只是有些不舒服不大乐意去了。
当我和辅导员谈这些不愉快的经历时,我也只是表达了些许无奈,甚至是带着调侃的意味说那家的家长剥削我,自嘲自己成了廉价劳动力。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每天像开心果一样给身边的人讲有趣的事,总是鼓励别人看人看事都往好的一面看,不开心的事抱怨下就成过往云烟了。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我天生乐观,或生活本来就无忧无虑的。不知是天性使然还是受妈妈坚强乐观的性格影响,我总相信自己运气很好,一路走来进入华工这样心仪的高等学府,只要我继续努力,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回报的。
辅导员说你还不如把打这些廉价工的时间和精力用来钻研学习,争取申请获得奖学金。我填表后经审批符合博昊的要求,为了不给博昊丢脸,经过努力,大一上的考试中,我就取得了新生奖学金。
回忆起第一次参加博昊的聚会,很多细节我至今都难忘:
11月的一天我在寝室里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请问你周日愿意参加博昊基金会的活动吗?我惊讶的是难道有人不去吗?当然是要去参加的啊!平常人尚且知恩图报,何况大学生呢?我当然想见见资助自己的恩人和其他受资助的优秀学子。余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会很严肃还是很平易近人呢?他会跟我们谈什么呢?其他博昊学子会是活泼的同学还是很沉闷呢?
当我准时到达会场时,已经来了几位同学,有人围着一个叔叔亲切地谈着什么;大家开始还有些拘束地坐在那里,但几分钟后我们就开始寒暄起来:谈自己的专业和学院里的活动,互相留下联系方式等。原来那位看上去很儒雅而庄重的叔叔就是余先生,旁边那位矍铄的老者是陈主任,余先生的夫人张阿姨和两个孩子也来看我们了!
席间,李欢的活泼,孟芳宇的能干和张黎的细心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比如说张黎,她就是一个大方利落的女孩,各方面都很优秀,参加各种大型文体活动都获奖的,完全看不出她的困难经历。但有一点可以看出她的特别:她给我们写联系方式的小便条是产品说明书的背面。足见她是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人,同样曾经贫寒过的余先生和我们所有的博昊学子何尝又不是如此呢?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勇敢乐观地拥抱生活!
博昊学子与其他寒门学子相比,真的要幸运的多;我和家人都一直很感激这笔助学金,不仅帮我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而且也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而能完全投入学习: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地学习和广博地涉猎知识,坚持完成我在武汉大学的法学双学位,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志愿者性质的活动来增加自己的阅历和实战经验:当夏令营助教,在外包大会上做商务口译等。
我相信大家都在合理地利用这一大笔教育资金,因为我们占有了宝贵的社会资源和余先生发展企业的财富,应该努力取得最好的成绩来回报社会和博昊基金会所有工作人员的心血,不会辜负余先生夫妇和陈主任的一片报国的赤子之心!
现在据我所知的童倩已经保了房地产法的研,张黎也到复旦直博了,张真耀进了宝洁的倒数第二轮面试,孟芳宇和魏自立前几天还组织了场大型讲座,我大三时获得专业八级良好,上个月获得上海高级笔译证书,下月考口译证书————
博昊基金会的运作本身就是一大创举:余先生花了很多时间,有效的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信任我们的人品,并且也寄希望我们帮助后来的学子,将博昊精神传承!
我相信所有博昊学子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有能力回报社会,实现当初对博昊的誓言的! |